烟花三月下扬州 游记 徐学珍
烟花三月下扬州 徐学珍
原创作品
农历3月、阳历4月,正是江南水乡最美的季节,我和朋友游览了南京的中山陵、秦淮河风光带,日军侵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扬州个园、瘦西湖;无锡太湖;镇江金山寺;杭州西湖;苏州私家园林耦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绍兴鲁迅故居及沈园;溪口蒋介石旧居;普陀山风景区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和令人难以忘怀的是:
六朝古都——南京
虎踞龙盘的南京融中华皇家气韵与江南水乡风光于一体、历经历史的沧桑,带给人的是一种对厚重历史和浮华现实的追忆和思考。当漫步在繁华璀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时,不期然会使人联想莺歌燕舞的六朝金粉,那时的秦淮河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不仅仅是 “蔷薇色的柔波”和“酽酽的脂香”吧!
如果要继续追寻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那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则让人感受的是不堪回首的历史悲剧。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一进入纪念馆园区立刻被这里的悲凉气氛所震撼:没有茂盛的苍松翠柏,没有高耸的石碑,灰白色的大理石以及低矮的、半地下式的、毫无张扬意味的展馆,都使这里与传统意义上的纪念馆建筑风格迥异。这里的断壁,弹孔,哭墙、枯树、白骨层叠的万人坑、日军杀、烧、淫、掠、磬竹难书的暴行,这一切都强烈冲击着人们的视角和心灵,带来发自肺腑的疼痛,把来自喧闹、繁华、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瞬间引到一个陌生惨烈、屈辱悲愤的世界里,这巨大的反差,使人们产生一种沉重的、欲哭无泪的压抑感,震动着每个人的心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段血腥的历史、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走出地狱般的大门,迎面而立的是高捧着和平鸽的自由女神般的大理石雕像,“要和平、反对暴力和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
千娇百媚——瘦西湖
此次旅游我最为钟情的城镇是扬州,婉约而优雅,古典而又现代。这个被唐诗宋词浸泡过的城市比杭州妩媚,比南京和苏州更值得品味。连那独具特色的私家住宅园林“个园”的题名都充满着文化韵味。“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指竹,因此名为“个园”,寓意深刻、颇见功力。
历代的文人墨客爱把瘦西湖比喻为秀丽婀娜的少女而区别于妩媚丰腴的杭州西湖。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可当你细细地品味和欣赏了瘦西湖之后,你会被她的卓越风姿深深吸引。细柳轻斜,琼花万点,玉桥横卧,画舫轻荡。窈窕修长的湖道迂回曲折,小金山、钓鱼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熙春台等亭台楼榭依水而筑、点缀其间,似仙女飘落在人间的玉带,千娇百媚、风情万种。
亲临瘦西湖还纠正了我的一个自以为是的想法,原以为唐代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中的“二十四桥”,是瘦西湖上的24座桥梁,其实只是一座孤桥的名称,因其左右共有24根栏杆,宽为2.4尺而得名,这也算旅游后的一大收获吧。
枕水人家——乌镇
对于乌镇神往已久,因其茅盾、《林家铺子》和《似水年华》,更因其《大地山河》中茅盾描绘的枕水人家的江南古镇风韵。
乌镇是质朴、含蓄和内敛的,似一部内涵丰富、装帧典雅、隽永耐看的线装书:质朴的白墙青瓦、狭长的石板街、旖旎秀澈的流水、恬静古老的石桥、伸至河面的“水阁”及枕水而居的岸边人家。一如茅盾描写的故乡:“……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飘然而过……”。
生活在这里的人家,随水而生,伴水而眠,每天开窗便看见潺潺的流水、迎面摇曳的杨柳、轻摇慢摆的乌篷船,生为乌镇人让人羡慕啊!
一座城因名人而相得益彰,凤凰因为沈从文,绍兴因为鲁迅,而乌镇是因为茅盾。茅盾故居是游人必去的地方,他的故居就坐落于乌镇观前街19号,是一所靠街的两层木质老式楼房,面积420多平方米,分为东西两个单元。前后两进,中间各有两个石板天井。和镇上大多数民房一样,沿街的门面是一色的活动木板,外罩半截木门,茅盾十三岁前就生活在这里。这里有启蒙的家塾,他的童年轶事,还珍藏着他的文稿《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长篇巨著《子夜》,以及无数名人的留墨……。故居的对面便是著名的“林家铺子”。
诗般美丽的乌镇令人怀念,我想我还会再来乌镇。我想再看看高高的竹竿上随风飘荡的一排排蓝色印花布,我想坐着乌篷船,沿着古河道从水上人家敞开的窗下缓慢地划过……。
人杰地灵——绍兴
绍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都城,因名人辈出和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风貌而闻名于世,毛泽东就曾赞言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
绍兴如雷贯耳的名人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春秋时期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东晋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圣王羲之;南宋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人陆游;明代第一才子艺术大师徐渭;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鉴湖女侠民主革命家秋瑾;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讯;地理学及气象学家竺可桢 ;人口及经济学家马寅初;核物理学家钱三强;还有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不胜枚举。
我知道绍兴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探寻和观赏的地方,如奇异的石景柯岩, 治水英雄大禹的陵寝所在地会稽山,因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名闻海内外的兰亭;享有“天下第一山水大盆景”之美称的东湖;古代美女西施故里;碧波浩淼的鉴湖等等,由于时间关系,在绍兴我们只游览了鲁迅故居、鲁迅祖居、鲁迅纪念馆、三味书屋、咸亨酒家、百草园和沈园。
现在的鲁迅故里已经成为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成为一个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立体真实的场所。
鲁迅故里让我最难忘的是绍兴颇负盛名的私塾——三味书屋。门前静静的溪水,晃晃悠悠的乌篷船、“三味书屋”的横匾、 “松下梅花鹿” 国画,鲁迅曾经偷偷看过的小人书、描过画的课桌,那个鞭策了他一生的“早”字。书屋外还有一排光滑的石桌,据说他们以前就在这样的石桌上练字……。
出了三味书屋,便来到了鲁迅故居—
周家新台门,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
的地方。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
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
任教也基本居住在此地,给人们留下了许
多耐人寻味的踪迹。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清
代官宦人家富裕精致的生活风貌,看到了
鲁迅母亲和继祖母的画像,这是两个对鲁
迅很有影响的女人。还有他和原配朱安的
婚姻、以及他的至爱许广平,他的两个兄
弟周建人、周作人的生平故事。
周家新台门的后面便是鲁迅笔下的百
草园了,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
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
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
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
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
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菜园里开满了黄黄的油菜花,依然很有生气。只是看不到叫天子,也看不到何首乌,有几棵不算茂盛的桑树和皂角树,还有那低矮的泥墙,想必它们都曾听到过鲁迅先生儿时的欢声笑语吧。
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敬仰,我们告别了鲁迅故居,来到了沈园。沈园由于陆游和唐琬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千古绝唱的《釵头凤》而久负盛名。那是一座很典型的江浙园林,有碧池、假山、古井等。园西为沈园遗迹区,以气势雄浑,形制古朴的孤鹤轩为中心,正南用出土断砖砌成的断垣上,刻有当代词学家夏承焘书陆游的《钗头凤》词,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陆游和唐琬相思之切、眷恋至深、痛彻心扉的凄楚之情。整个园林古香古色、疏密有致、错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颇具宋代园林特色。